1995年学校成立马列主义教研部,2017年更名为beat·365(中国)-官方网站,主要开展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。目前拥有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——学科教学(思政)专业,自2019年开始招生。2024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点被教育部审批通过,开始招收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思想政治教育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等三个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。beat·365(中国)-官方网站坚持系统抓建、健全机构设置,现设7个教研室,3个科研中心。
学院始终本着“德育为首,育人为本”的育人理念,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进行建设;积极探索构建重点突出、载体丰富、协同创新的思政课建设体系,坚持把思政课教学体系与“大学生养成教育社会实践”课、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”有机结合起来,把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,突出实践教学、强调知行合一。学院探索形成了“7+3+N”即“必修课+选修课+讲座课+网络课”一体化的特色思政课程群;按照“八个相统一”要求,落实OBE教学理念,融合MOOC资源、数字思政,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;组织专题授课、录制微课、集体评课,打造思政精品课。聚焦“五育并举、三全育人”,融合“学习筑梦、‘五史’课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、总体国家安全观”等特色课程,持续落实思政课质量提升计划。
学院《大学生养成教育社会实践》课程荣获“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”,《大学生养成教育》获批“国家精品视频课”,其教材是“国家重点规划教材”。2019年获批教育部重大项目“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”,2022年立项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,2023年获批教育部场馆育人项目——《会通中外,协同育人—“地球村”多元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》、完成省教育厅《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研究》课题;2024年立项省思政专项课题;先后出版《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》《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实务》《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与实践案例(第一辑)》等教研教材和专著。师生撰写的106项实践教学典型案例,入选国家案例库2个,编写案例集1部,实践教学成效显著。思政教师参加第61届高教博览会,其报告《融合“数字思政”大资源 优化“思政育人”大体系》被央视网报道。
常态化落实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和监管制度,2022年“润心培德”师德师风研究基地获批“吉林省师德师风研究基地”;近年来12人次获评“优秀教师”,5人次获评吉林省思政课教师有影响力人物提名。获批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。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,鼓励青年教师申读博士,博士(含在读博士)教师占比57.1%;教授(含副教授)高级职称占比64.3%。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,近年来共引进学科带头人3人,聘任“银龄教授”9人。落实教师素养提升和新技术赋能计划,多渠道培育骨干教师,推优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,思政队伍梯次搭配、优势互补。
强化“院-校-市-省-国家”5级专项培训机制,激励多渠道提升教师技能和科研能力,激励申报立项教学、科研课题,在思政课比赛中,获得一等奖4项、二等奖13项,三等奖17项;指导学生获国家奖4项,省级二等奖10项;获得第四届吉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;学院获得“精彩一课”优秀组织奖3次。教师指导学生在 “田家炳杯”教学技能决赛中获得三等奖。学院建有4个专业科研团队,近年来,获批教育部课题2项,省级课题30余项,横向科研项目4项,学生科研立项40余项,教师发表论文180余篇(核心期刊16篇);出版专著4部、教材2部、案例集1部。学院坚持教学、科研彼此相长,2021年,学院组织召开了吉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交流会,在民办高校中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;2024年成功举办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研讨会、李大钊与东北地区建党研讨会,被全国高校思政网重点报道,受到二十余家媒体的关注。学院教师代表性科研成果有《大学教育中课程德育的定位解读、界域厘定和实践选择》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》等。
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合作,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合作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教研基地,是净月高新区教育局党建科研教育基地,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13个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,建有校内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”等3大实践场馆,为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,思政育人和服务课程思政等工作成效突出。
【联系电话】
研究生副院长:0431-8456 8449
教 学副院长:0431-8456 8469
学 院办公室:0431-8456 5056